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体育外围app网站365_世界杯365软件_365bet资讯网欢迎您!
手机站
官方微信
2022-08-08 来源: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产业振兴行动计划(2022—2026年)的通知
黑政发〔2022〕15号
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现将《黑龙江省产业振兴行动计划(2022—2026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2022年6月17日
黑龙江省产业振兴行动计划(2022—2026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加力推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产业振兴行动计划,促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显着提升,现代服务业提质扩量,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不断提升产业引领力、技术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切实增强维护产业安全能力。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紧紧围绕建设“六个龙江”,聚焦深入做好“三篇大文章”,全链条抓实“五头五尾”,坚持质量第一、以质取胜,坚持“无中生有”“有中生新”,鼓足干劲、奋勇争先、跳起摸高,找准突破口、加快补短板、打好组合拳,着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赋能升级传统优势产业,着力推动服务业结构优化,实现结构、规模、速度、效益有机统一,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以高质量、高效益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二)基本原则。
坚持把产业振兴、再创新辉煌作为奋斗目标。凝聚全省共识,集聚智慧力量,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向产业振兴集中发力。强力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老树发新枝,迸发新活力,增强活跃度,强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新形态、领跑新赛道、创造新优势,形成爆发力,提升竞争力,奋进新征程、再创新辉煌。
坚持把规划引领、市场导向作为根本遵循。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组织实施好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等规划和政策,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优化新型要素供给,毫不动摇支持市场主体快速成长、健康发展,使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握紧合力,为各类企业打造竞相发展舞台。
坚持把“无中生有”“有中生新”作为主攻方向。聚焦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趋势,抢抓新机遇,着眼前沿产业、未来产业,敢闯敢试敢于谋划,向新经济业态要发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壮大产业集群能级,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坚持把自主创新、招商引资作为增量来源。系统梳理产业链供应链瓶颈制约,创造一流环境,推动科技成果创新、孵化、转化落地,精心、精准、精细开展招商引资,加强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为产业发展持续注入源头活水。
坚持把转变作风、优化环境作为重要保障。完善落实重点工作“四个体系”建设,学习先进服务理念、服务思路、服务举措和服务细节,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务服务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大幅提高效率,打造龙江服务“快节奏”。
(三)发展目标。
到2026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着提升,高质量构建起“4567”现代产业体系,打造100条以上重点产业链,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引领和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着力打造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等经济发展新引擎,实现“换道超车”跨越发展;培育壮大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农机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进能源、化工、食品、医药、汽车、轻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提质增效。着力推动服务业结构优化,加快推进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服务型制造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价值链高端延伸,旅游康养、养老托育、文化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转变。力争到2026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迈上2万亿新台阶,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其中二产占GDP比重达到1/3以上,形成质量引领、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四)产业区域布局。
实施区域振兴计划,推动生产要素向重点地区集中、产业集群向重点园区集聚,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动力系统,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增强哈尔滨辐射力、影响力、带动力,集中打造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发展核心区,加快建设航空航天、高端智能装备、未来食品、汽车等制造基地,建设国际交流特色城市,构建全省高质量发展核心动力源。以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推动数字经济、生物经济、页岩油开发、石油化工、重型装备、新能源汽车、金属基新材料、食品加工等集群发展,构筑哈大齐协同一体的科创走廊和工业走廊。以哈亚牡地区为重点,集中布局冰雪经济、旅游康养、平台经济、生物医药等产业,建设泛亚布力国际滑雪大区。促进煤炭优质产能加快释放,培育新能源产业,建设石墨新材料精深加工基地,打造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区。加快数字农业、生物制造、绿色食品、智能农机产业向佳木斯、绥化等“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核心区延伸,构建“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示范区。推动国际商务、跨境电商、跨境物流、轻工和进出口加工产业加快发展,高标准规划建设黑瞎子岛中俄国际示范区和数字经济、生物经济总部注册地,打造绿色生态旅游岛、便利惠利贸易岛,做强沿边开发开放合作区。发挥大小兴安岭地区生态功能,培育发展生态旅游、林下食品、森林碳汇、北药开发等产业,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实践地。
二、着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实现“换道超车”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敢于“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加快实施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产业发展规划,落实配套政策措施,做好黑龙江省的必考题,上好必修课,实现换道超车。
(一)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打造数字经济新“蓝海”。充分发挥我省数据、科技、人才、平台、场景等优势,推动前沿技术突破和融合应用,以加强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为主引擎,以培育壮大数字产品制造业为主动力,以全方位提升传统产业数字化赋能为主阵地,加快构建首尾相连、内外联动、线上线下融合的龙江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打造东北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新龙头。到2025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2026年进入更快车道。突出数字经济科技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造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军工企业等数字技术创新策源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成果转化体系。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院所科技人才优势,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家科研院所合作,引进领军团队参与我省重大科技项目,加强前沿基础研究。依托哈大齐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创新载体,搭建人工智能、新型传感器等创新平台,超前部署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元宇宙、区块链等重大项目,开展应用技术攻关。依托行业龙头企业组建数字产业联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培育壮大数字产品制造业。做大做优存量,推动中电科49所、新光光电、博实机器人等重点骨干企业提升能级,做强做实增量,以重大项目为牵引积极引进省外数字产业化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培育生成新的数字产品制造业,构建9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产品制造业产业链,建成数字产业化北上制造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
做优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积极创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优化人工智能算力基础供给,积极引进云计算龙头企业带动培育云平台产业发展,加快“企业上云”进程。巩固提升安天科技、哈工大软件等重点企业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推动特色软件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数字创意、体积视频等新兴业态,大力培育壮大一批“专精特新”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打造10条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产业链,建设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信息安全研发基地、生产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
全方位提升优势产业数字化赋能。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龙江特色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体系。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创新覆盖全产业链、全生产线、全生命周期的科学化管控模式,加快建设500个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打造哈电集团、中国一重、大庆石化公司、七○三研究所等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样板。建设多层次系统化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加快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和应用,促进中小企业上云赋智。深入推进优势特色产业数字化改造,发展个性定制、柔性制造等新模式。打造北大荒国家农业产业数字化先导区,推广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集成应用和数字农业发展模式,加快“数字技术+农业生产”“云数统管+农业管理”“电子商务+农业营销”“互联网+农业服务”等智慧农业发展。加快发展智慧物流,推广智能物流装备和车载智能终端应用,加快建设无车承运人、多式联运等物流平台。创新发展数字金融,深化对俄金融合作,加快数字金融服务向边境地区、农村地区延伸,提升数字金融普惠水平,建设哈尔滨新区特色金融中心。全面激发数字消费活力,加快培育发展跨境电商、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智慧共享新型数字生活,建成东北亚跨境数字化合作中心。〔牵头单位:省发改委、省工信厅,配合单位:省委网信办、省委军民融合办、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国资委、省统计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营商环境局、省通信管理局、黑龙江银保监局、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各市(地)政府(行署)〕
体育外围app网站365 (二)找准技术创新突破口,打造生物经济新基地。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全面实施“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和配套支持政策,大力提升生物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应用能力,推动生物产业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发展。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作用,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发展,瞄准生物领域高质量发展重大科技需求,着力解决前沿战略领域及产业发展中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科学问题,集中力量补齐底层技术、共性技术,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创造更多属于龙江的“独门绝技”。以推动成果本地应用及科技产业化为目标,提升科技创新动能,打造龙江生物经济“创新支点”。推动传统动能改造升级和新动能成长壮大,持续增强产业创新力,培育不同以往新型创新主体,扶壮龙江“创新力量”。构建现代生物产业体系。推动生物技术、生物产业、生物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快生物医药产业产品更新迭代,规模扩量升级,促进生物发酵产业深度开发高端产品,延伸发展酶制剂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生物农业等特色产业,引进战略投资者,着力建设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农业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医学工程3个百亿级产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生物产业新领域。积极引进头部企业和科研团队,创新发展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组织工程、干细胞工程、类脑及人工智能等生物工程,加快基因编辑、表达调控、细胞遗传、生物信息、组学大数据、免疫治疗等技术应用,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培育壮大新产业。落实“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的要求,大力发展动物干细胞培养“人造肉”、大豆蛋白肉、微生物菌体蛋白等生物制造产品。实施“IT+BT”融合行动。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省科学院等院校和葫芦大数据等骨干企业,引进行业龙头企业,鼓励组学大数据、基因组编辑、生物计算工程等技术与生物产业融合发展,催生特色数字生物产业新业态。推动生物产业集聚发展。抢抓哈尔滨生物医药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等机遇,把哈尔滨市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东北亚区域带动力的生物经济新高地,构筑全省生物产业引领极,全力建设精准医学与医学工程、哈兽研(国际)生物谷、基因编辑与分子育种、绿色生物制造、生命健康创新发展与开放合作、三江平原核心区生物农业、生物基新材料、发酵工程与合成生物学、有机酸与医药中间体生物合成、食药用菌、寒地生物产业等产业基地,形成“集群带动、协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到2025年,全省打造形成6大重点产业链,生物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力争超过3000亿元,2026年迈上更高台阶。〔牵头单位:省发改委,配合单位: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应急管理厅、省国资委、省市场监管局、省统计局、省医保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林草局、省中医药管理局、省药监局、省知识产权局、省贸促会、哈尔滨海关,北大荒农垦集团、龙江森工集团,省科学院、省农科院,各市(地)政府(行署)〕
(三)抢抓“后冬奥”时代战略发展机遇,打造冰雪经济新标杆。深入实施冰雪经济发展规划,对接需求侧、做强供给端、延长产业链,做好“冰雪+”文章,立足龙江、服务全国、连通世界,整合冰雪资源、布局冰雪产业、壮大冰雪经济,拓展“冰天雪地”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推动“冷资源”变成“热经济”,着力打造“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实践地和“后冬奥”国际化冰雪经济示范区。积极建设冰雪旅游先行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不断提升冰雪基地层级,建设泛亚布力滑雪大区、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中国雪乡、横道林海雪原等冰雪旅游旗舰基地和景区,打造一批以冰雪为主题的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丰富高品质冰雪旅游项目和四季冰雪旅游产品,培育若干精品主题冰雪旅游线路,积极开拓冰上丝绸之路国际跨境冰雪游,打造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冰雪旅游首选目的地。积极发展冰雪体育赛事经济。坚持赛事搭台,积极申办举办有影响力的国内外高水平冰雪赛事,深化拓展冰雪体育休闲运动,支持哈尔滨、齐齐哈尔、七台河等市打造冰雪体育运动名城,创建冰雪运动培训“黄埔军校”,培育上市公司,建设全国“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重要承载区。积极培育冰雪文化业态。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为龙头,建设冰雪艺术街区,创新文化产品供给,开展特色节庆活动,搭建冰雪经济交流平台,将我省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冰雪文化胜地。积极壮大冰雪培训产业。开展冰雪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培养精品工程建设,培育壮大冰雪人才队伍。打造全省“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推广普及示范基地,支持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市开展滑冰和滑雪教育培训,打造哈尔滨冰雪培训中心,建设黑河冰球培训与国际交流中心、打造伊春冰壶之乡、绥芬河越野滑雪交流培训中心,支持漠河市与亚布力极地科考训练基地联合打造中国极地探险培训中心。积极打造冰雪装备产业体系。推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市建设冰雪装备产业园区,引入高端项目,培育骨干企业,应用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打好质量牌,着力提升冰雪装备研发能力、设计能力和生产能力,推动冰刀、索道、滑雪服、造雪机等优势产品生产扩量升级,培育发展竞赛服装、头盔、护目镜、雪杖、室内冰雪训练系统等产品生产,建设智能高新冰雪装备、冰雪运动器材研发制造产业集群。到2025年,全省打造形成5大重点产业链,冰雪经济总产值力争突破3000亿元,2026年实现更快发展。〔牵头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配合单位: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外办、省体育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各市(地)政府(行署)〕
(四)加快引进培育促增长,打造创意设计产业新高地。充分运用绿色、低碳、协同、系统、生态等设计理念和手段,落实全省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配套支持政策,以“产业设计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以“设计产业化”完善设计产业生态链,提升产业链专业化协作配套水平,打造东北创意设计新高地。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创建哈尔滨“设计之都”,打造哈大齐、哈牡佳两条区域创意设计产业廊道,融合实体经济,优化创新生态,构建重点突破、梯次成长、有序衔接的创意设计发展格局。精准推动重点门类创意设计创业发展。利用创意设计赋能特色产业、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增强产业柔性生产和需求适配能力。打造中俄·哈尔滨创意设计周、深哈国际设计双年展、工业设计大赛等品牌活动,构建开放型创业生态。完善创意设计产业链。推动创意设计与科技、文化、品牌、互联网等领域融合,建设多领域、全方位的新型设计体系。到2025年,全省打造形成4大重点产业链,创意设计营业收入突破50亿元,力争达到100亿元,2026年实现更优发展。〔牵头单位:省委宣传部,配合单位:省委组织部、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人社厅、省住建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广电局、省体育局、省统计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林草局、省知识产权局、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省税务局、黑龙江银保监局、黑龙江证监局,各市(地)政府(行署)〕
三、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国际趋势、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坚持创新驱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迈上新台阶,闯出新高度,打造振兴发展增长极。
(一)激发产业发展新活力,推动航空航天产业优化升级。立足我省航空航天研发制造优势,紧盯未来市场发展空间巨大的民用航空航天领域,推动民用通航飞机、卫星等优势产品规模化运营应用,壮大产业规模,打造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实施整机带动工程。加快哈飞中型多用途直升机研发制造、航空DY研究院、临空航空制造产业园、东安民用发动机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发挥哈飞集团、东安公司、广联航空等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大力发展配套产业,提高通用飞机、先进直升机、无人机等产业化水平,以整机带动上游配套零部件、材料等企业落户我省。建设大飞机循环再制造基地。高标准建设哈尔滨临空经济区。支持飞机报废拆解再制造,打造航空整机、配套、运营、报废拆解再制造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争创国家级通用航空战略性产业集群。推动发展卫星产业集群。支持工大卫星等龙头企业全面参与国家卫星互联网系统、北斗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系统建设,开展5G互联网试验星的研制,建设省级卫星测试试验公共服务平台,引导扶持广联航空等省内优势企业积极参与小卫星制造产业配套,打造国内领先的智能化卫星制造基地。组建全省北斗基准站“一张网”,建设天地一体宽带通讯体系,打造信息网络东北地区重要地面骨干节点,实现基于北斗三号卫星的服务信号全省域覆盖。到2025年,全省打造形成6大重点产业链,航空航天产业营业收入达到600亿元,建成国内一流航空产业制造基地和国内领先的商业卫星制造及应用基地,2026年产业规模进一步提升。〔牵头单位:省工信厅,配合单位:省委军民融合办、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国资委、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民航黑龙江监管局,各有关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各市(地)政府(行署)〕
(二)构建多点支撑产业发展格局,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产业跨越式发展。以工业应用和消费需求为牵引,加快电子信息制造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强化招商引资,积极发展电子设备及电子元件、器件、仪器、仪表等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化、特色化、高端化发展。加快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等制造业。依托哈尔滨中能、科友半导体、博睿创富、中电科49所等国内领先企业,加强电子元器件及专用材料关键技术研制,加快发展单晶硅、电子陶瓷、压电晶体与薄膜材料、锂离子嵌入材料等电子信息材料研发产业化。积极拓展先进传感器、集成电路、电子材料等上下游产业链条,积极引进国内电子信息芯片及整机制造领军企业,重点发展计算芯片、存储芯片、国产自主可控芯片等电子元器件及机电元器件,建设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研发基地和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电子专业设备制造业。推动威帝电子、天有为等重点企业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产业合作,推进专用电子元器件功能集成和规模化应用,积极引进电子产品制造商,发展国产自主可控的商用服务器、台式计算机、涉密计算机等整机生产制造总装。加快电子雷达、电子测量仪器、电子工业专业设备等产品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先进制造工艺研发和生产能力升级。到2025年,全省打造形成5大重点产业链,电子信息制造及配套产业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2026年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省工信厅,配合单位:省委网信办、省委军民融合办、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商务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通信管理局,各有关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各市(地)政府(行署)〕
(三)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新材料产业绿色发展。立足我省农业和矿产资源优势,依托拥有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以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推广资源循环、高效节能、清洁生产的运行模式,推动新材料产业链绿色化、现代化发展。做优碳基新材料产业。面向高增长的新材料市场需求,依托中国五矿、中建材、哈玻院等重点企业,延长石墨精深加工产业链,延伸碳纤维加工产业链,加快发展高纯石墨、负极材料、石墨烯、密封材料、散热材料等产品,建设全国最大的石墨精深加工基地。做强金属基材料产业。推动东轻铝业、紫金铜业、正威集团、黑龙江建龙等龙头企业聚焦高端金属基材料,研制开发铝镁合金、钛合金、铜合金等新产品,加快基础零部件用钢、轨道交通用钢、能源用钢、超高强钢、新型轻合金、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发展,做强金属产业集群。做大生物基材料产业。引进安徽丰原、恒天纤维等重点企业,推动伊品尼龙56、京粮L-乳酸等项目达产达效,加快开发生物基纤维、膜和多孔,打造千亿级生物基新材料合成生物产业基地。做细高分子材料产业。利用石油化工、煤化工初级产品,提高高性能塑料、树脂、橡胶及弹性体、高端聚烯烃、特种工程塑料、胶黏剂等产业规模,推广在装备、商用大飞机等领域应用。做深复合材料产业。扩大碳化硅/铝、玻璃钢等复合材料产业规模,积极拓展在惯性仪表、空间光学、微波通讯、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通过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应用,带动特种玻璃、新型墙体、保温材料、隔热隔音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发展。创新发展结构功能一体化氮化硅特种陶瓷。推动碳纤维及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发展。到2025年,全省打造形成5大重点产业链,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力争超过1000亿元,建设东北地区新材料产业示范区,2026年新材料产业实现扩量升级。〔牵头单位:省工信厅,配合单位:省委军民融合办、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各有关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各市(地)政府(行署)〕
(四)加快产业链协同创新,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核心竞争力。立足我省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传统优势,围绕整机装备梳理产业链堵点断点,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开展联合攻关,推动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实现补链延链强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链竞争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依托中国一重、哈电集团、齐重数控、七○三研究所等“国之重器”,建设16万吨重型挤压机、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主氦风机成套产业化、精密超精密产业园、25MW双燃料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大功率风机集成和配套基地等重点项目,打造一批中国制造“名片”。打造竞争发展新优势。推动火电、水电、核电、重型装备、重型数控机床、特种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做强做优,培育壮大风电、光伏、海工、环保、应急救援等新兴装备产业,再创“大国重工”新辉煌。支持一重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推进“百万吨铸锻件基地”建设,推动哈电集团等企业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和装备自主化水平,做强做优先进装备制造业。构筑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实施“一条龙”应用计划,强化产品选型、材料开发、工艺适配、批量生产、示范推广等全链条联动,加强与地方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形成安全高效的生产配套体系。到2025年,全省打造形成8大重点产业链,装备制造产业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500亿元,建成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全国最大的精密超精密制造基地,2026年产业实力进一步提升。〔牵头单位:省工信厅,配合单位:省委军民融合办、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各有关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各市(地)政府(行署)〕
(五)发挥市场引领优势,推进农机装备高端智能化发展。探索“工厂+合作社+农场”的农机产品研发、生产、推广新模式,满足农机自动驾驶精准导航与精准控制需求,推动传统农机行业与人工智能、物联网、自控、新材料等领域的跨学科对接合作,提高农机产品的信息感知、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以项目建设推动整机生产。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全程高端智能机械化装备,推动马斯奇奥农业机械生产、万鑫机械、勃农兴达智能农业机械、潍柴雷沃高端智能农机等项目加快建设。依托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市现有开发区,推动国家级高端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园建设,形成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牵动区域、竞合发展的产业格局。以整机生产带动产业链延伸。围绕产业链配套闭合和上下游关联企业,依托纽荷兰、雷沃等整机生产企业,聚焦大马力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等大型整机生产,支持引进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企业,提升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推动高端智能农机产业链延伸。以信息技术提升智能化水平。开展大田作物精准耕作、天空地无人农场智能管理、畜禽智慧养殖、园艺作物智能化生产等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推进“互联网+农机作业”,推广建设应用农机作业监测、远程调度、维修诊断等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信息互联共享,提高农机作业质量与效率。到2025年,全省打造形成5大重点产业链,高端智能农机装备产业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00亿元以上,打造国际一流的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制造基地、高端智能农机应用示范区,2026年农机装备产业与农业现代化适应能力进一步提升。〔牵头单位:省工信厅,配合单位: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北大荒农垦集团,各有关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各市(地)政府(行署)〕
四、着力赋能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实现提质增效
坚持数字赋能、设计赋能、创新赋能,用信息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传统产业,向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要发展,向优势产业和产品延伸升级要发展,兴产延链,聚链成群,推动传统产业持续放大优势,重塑优势、重振雄风,打造振兴发展新引擎。
(一)加强能源产品保障供给,推动产业绿色低碳清洁高效发展。打好稳油增气攻坚战。实施勘探攻坚工程,加大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实施“金边”工程,推动水驱控递减和长垣外围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建设百年油田、百年油城,确保大庆原油产量稳定在3000万吨。发展深层气,挖潜中浅层气,稳定伴生气,协调推动新增探明天然气产能规模扩大。打好页岩油新会战,打造大庆古龙陆相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加快页岩油开发产业化商业化步伐,建设国家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全力抓好“煤头电尾”。充分释放煤炭优质产能,加强“四煤城”开采区深部及外围区域资源勘查,“十四五”末形成新增煤炭产能3650万吨/年的资源保障能力。加快推进依兰三矿、鸟山煤矿等19处30万吨/年以上规模煤矿在建项目建设和达产达效,推进已核准的福平、朝阳、鹿山六井等156处规划升级改造煤矿审批和开工建设,力争煤炭产能迈上8000万吨台阶。支持东部大型矿区发展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建设,提升煤电保障能力。推动传统煤电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促进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以哈大齐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带和以佳木斯市为中心东部四煤城地区现代化新能源产业集群为重点,推进中车集团年产300台(套)风电装备、隆基股份年产1GW光伏组件等项目建设,建设省东部新能源装备产业制造基地,利用盐碱地、采煤沉陷区、废弃工矿用地等开发建设集中式风电光伏项目,因地制宜在农(牧)区、边境地区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分布式开发,实施“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开展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推进佳木斯一体化小型核能供热堆前期工作,开展核能清洁取暖利用示范。有序推进实施抽水蓄能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尚志、依兰抽水蓄能电站等重点项目建设,布局一批配置储能的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项目,开展制氢、储电、储热多能互补的综合项目试点,打造哈大齐新型储能示范基地。到2025年,全省能源产业力争营业收入达到2800亿元、新增煤电装机容量210万千瓦时,新能源装机规模力争达到3100万千瓦以上,建设全国重要的对俄能源合作基地和运输通道,2026年能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牵头单位:省发改委,配合单位: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国资委、省能源局、省煤管局,大庆油田公司、省电力公司、龙煤集团,各有关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各市(地)政府(行署)〕
(二)促进“油头化尾”“煤头化尾”拓展延伸,推动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减油增化”。发展高端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加快石化产业结构调整向中高端迈进。发挥我省土地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优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新产投聚碳酸酯、中飞烷烃综合利用、大庆石化ABS和EVA项目、汉光实业MTBE加工项目、大庆海鼎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加快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围绕石化原料多元化,统筹利用好大庆资源和俄罗斯远东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多层次增供,抢抓页岩油勘探开发新机遇,谋划利用页岩油资源建设百万吨乙烯项目,依托石化原料及技术创新优势,推动基础化工原料向高端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延伸发展。
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条。释放优质产能,依托东部地区煤焦化副产品富集的有利条件,发挥宝泰隆新材料公司技术优势,加快推动煤炭从燃料到原料到材料“吃干榨净”。积极引进下游承接加工企业,突破煤炭转化关键技术,重点发展龙煤天泰醋酸、宝泰隆碳酸二甲酯等项目,加强焦炭副产品精深加工,延长煤焦油、焦炉煤气产业链条,谋划锂电池负极材料、医药中间体等产品开发,延长腐植酸、褐煤蜡产业链,生产复合肥、日用化学品等产品,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到2025年,全省化工产业打造形成9大重点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2500亿元,建设国家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绿色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2026年石化煤化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产业实力进一步增强。〔牵头单位:省发改委,配合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商务厅、省应急管理厅、省国资委,大庆油田公司、龙煤集团、省电力公司,各市(地)政府(行署)〕
(三)推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打造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提高“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产业层级,推动玉米产业向高端化、循环化延伸,做强水稻、大豆加工产业链,积极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壮大水稻、玉米、乳品、肉类加工4个千亿级产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助力构建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万亿级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领先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主动适应生活节奏加速和生活习惯改变引发的市场需求变化,推动北大荒中央厨房、云鹰马铃薯、壹家绿色食品、华源大豆蛋白、北纬四十七绿色有机食品产业集群、华润(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园区等项目加快建设,加速发展冷鲜肉、冷水鱼、预制生鲜调理品、预制菜、森林食品加工等产业,促进食品产业向时尚化、小众化、休闲化延伸,在食品细胞工厂、分子食品创制技术、食品智能制造、智慧厨房、精准营养、质量安全、包装物流等领域重点突破,实现一产“接二连三”全链条整体升级。打造全国一流的未来食品产业集群。利用绿色有机、寒地黑土、非转基因等资源优势,向森林、江河湖泊、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加快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功能食品、特色食品和大豆蛋白“人造肉”等产品,巩固提升绿色食品优势。打造龙江优势品牌。推动秋林里道斯、哈肉联、马迭尔等“老字号”食品企业走向全国,积极培育新品牌。实施乳业振兴计划,推动飞鹤乳业、完达山乳业提质增效,打造全国重要乳业产业集群。推动北大荒、北大仓、老村长、富裕老窖等国内知名白酒品牌向中高端迈进,支持大庄园肉业、元盛和牛等开拓市场,发展冷矿泉水、天然苏打水、啤酒、饮料等产品。到2025年,全省打造形成18大重点产业链,食品产业营业收入力争突破3400亿元,建成中华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2026年绿色食品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牵头单位:省工信厅,配合单位: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粮食局,北大荒农垦集团、龙江森工集团,各市(地)政府(行署)〕
(四)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医药产业集群。建设哈尔滨生物医药创新转化基地。依托哈尔滨新区利民生物医药产业园核心承载功能,积极推动石药集团与哈兽研合作建设百亿级国际生物谷,创新发展脂质体、纳米粒、埋植剂等高端制剂,大力发展基因重组蛋白类药物、抗体药物等创新药,推动原位合成基因芯片、中药抗癌粉针机理、真核细胞表达重组蛋白等创新型成果产业化应用。培育有竞争力的医药产业集群。加快推广化学原料药绿色制备、原料药清洁生产、加快化学原料药与制剂国际化发展,积极推进开展一致性评价研究,重点发展大品种化学药、以强仿药物为主的抗肿瘤药物、以创新药物为主的心脑血管药物等。依托联顺、华瑞等原料药园区供给优势,引导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企业延伸发展制剂,巩固提升抗生素生产基地地位。促进药物用途动植物来源提取物产业应用。打造中药产业新优势。做大做强中药优势品种,推动研制中药新药及中药提取精制技术,开发多剂型现代中药。推动中药提取物、中药配方颗粒规范化发展,完善基于药材源头的全过程质量可溯源体系建设,推进道地药材规范化、规模化和生态化种植,加强经典名方研究与大品种二次开发,开展中药有效成分定向提取分离,培育壮大中药提取物下游产业,叫响以“龙九味”为重点品种的“寒地龙药”品牌。到2025年,全省打造形成6大重点产业链,医药产业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建成东北地区重要医药产业基地,2026年医药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牵头单位:省发改委,配合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林草局、省中医药管理局、省药监局,哈兽研,各市(地)政府(行署)〕
(五)加快培育融合型产业生态,构建汽车产业发展新格局。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把握汽车产业变革机遇,以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为重点,加快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产业协同发展,推动沃尔沃引进全新平台以及新车型,扩宽新能源乘用车产品矩阵,持续扩大市场份额。加速释放闲置产能。按照“资质+资产”招商合作思路,积极引入国内重点企业,加快盘活哈飞、福特、一汽轻型资质牌照资源,建设乘用车以及重卡商用汽车项目。构建新型整零合作关系。支持东安汽车、天有为电子、富通空调等零部件企业稳步扩大产销规模,大力发展增程器、混动系统、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等零部件及负极材料配套产业,推动大庆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东安动力新能源混动系统、艾瑞排放数字化改造升级等项目加快建设,打造多元化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到2025年,全省打造形成4大重点产业链,汽车产业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建成新能源汽车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2026年汽车产业进一步壮大。〔牵头单位:省发改委、省工信厅,配合单位:省委网信办、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商务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各市(地)政府(行署)〕
(六)拓展区域市场空间,恢复重振轻工产业。建设全国汉麻产业新高地。发挥资源独特、政策先行的比较优势,积极打造集汉麻科研创新、育种种植、纤维加工、籽叶花深度开发、秆芯根综合利用为一体的汉麻产业链。大力发展“鹅经济”。发挥优质鹅绒产地优势,带动上游标准化规模养殖,构建羽绒制品加工全产业链。打造进出口产品加工聚集区。依托资源优势和毗邻俄罗斯的地缘优势,充分利用边境贸易政策,建设绥芬河实木家居产业园、穆棱国际林木加工产业转型升级项目,积极培育消费品加工产业,加快发展纸浆、家具、地板等木材加工产业和粮食、海产品等进出口产业。坚持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积极发展面向俄罗斯终端消费品市场需求的服装、家电、装饰材料、五金、日化等出口产品。到2025年,全省打造形成4大重点产业链,轻工产业营业收入力争实现500亿元,建成重要的对俄轻工产品加工基地,2026年轻工产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牵头单位:省工信厅,配合单位: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哈尔滨海关,各市(地)政府(行署)〕
五、着力推动服务业结构优化,实现扩量升级
强化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以市场需求升级为导向,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释放振兴发展新活力。
(一)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推动现代信息服务业提速发展。聚焦数字技术创新、信息产品服务、生产生活转型,以各类场景化应用为导向,实时、准确、可信满足科研、消费、生产、社会治理等各领域不同信息产品需求,构建信息服务产业体系。不断夯实网络信息服务支撑。加快新型网络建设,推动省级骨干网和城域网扩容升级。建成哈尔滨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加快双千兆全光网建设和5G网络规模部署,全面建成“全光网省”。争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发展泛在感知物联网、区块链等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广泛融入生产生活,对政务服务、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推动通信服务业多元化发展。针对不同群体创新丰富移动通信服务产品,优化在线办公、转账、乘车、通行等移动手机一体化服务功能,推动有线电视网络向双向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拓展在线游戏、社交、购物、音乐和教育等多媒体产品应用功能。不断提升公共信息服务水平。加快完善全省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提升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政务服务协同效能。聚焦政府服务、智慧监管、社会治理等领域,加快建立完善全省公共支撑体系,提供统一服务与应用支撑平台,满足各地各部门共性业务创新应用需求,以数字化技术全面深化政府数字化改革。加快发展“互联网+”生活信息服务业。培育智能教育、智慧医养、智慧文旅、智慧供暖等智能生活服务新模式,推进教育专网、通用化教育云等建设应用,培育开发智能化、交互式在线交易产品和服务,加快推动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等建设升级,鼓励发展远程医疗、在线诊疗等互联网医疗服务,有效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提升文化展馆信息化服务能力,培育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会服务新模式新体验。〔牵头单位:省通信管理局,配合单位:省委网信办、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工信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住建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广电局、省营商环境局,各市(地)政府(行署)〕
(二)丰富产品和服务,推动现代金融服务业创新发展。多元发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科技金融、数字金融,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打造东北金融科技中心。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科技创新、生态经济、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链龙头企业的中长期贷款支持,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推进技改贷款、并购贷款、供应链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创新。开展多层次政银企对接合作,丰富金融产品,对瞪羚、独角兽企业制定个性化、精准化的融资服务方案。充分发挥黑龙江自贸体育外围app网站365_世界杯365软件_365bet资讯网政策优势,积极构建跨境金融服务平台,拓展中俄企业提供跨境结算、跨境融资等金融服务产品。优化金融服务。用好用足各类金融支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普惠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投放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推动“线上+线下”“金融+互联网”等数字金融服务新业态发展,促进以“软信息”和大数据等为依托的金融租赁、信用贷款等业态发展。扩大直接融资。推进实施企业上市“培育、改制、辅导、申报、上市、做强”全周期工作机制,加力实施“紫丁香计划”,支持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做大做强资本市场“龙江板块”,鼓励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推动以改制上市、重组上市等方式盘活核心资产。构建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基金体系,发挥省级投资平台作用,提高政府投资基金使用效率,引导带动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和天使投资等基金数量规模不断提升。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牵头单位:省地方金融监管局,配合单位:省财政厅、省国资委、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黑龙江银保监局、黑龙江证监局,各市(地)政府(行署)〕
(三)立足独特区位优势,推动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统筹交通基础设施和物流基地布局,构建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现代物流网络。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建设哈绥铁伊高速铁路、北黑铁路改造、佳鹤铁路改造等项目,积极推动富加铁路改造项目以及牡敦高铁前期工作,打造以哈尔滨市为中心的一小时、两小时快速交通圈。建设哈尔滨都市圈环线,加快推进铁科高速、鹤伊高速等项目,加大国防、边防公路建设力度,加强交通枢纽、重要口岸、旅游景区、产业园区等关键节点连接。全面提升哈尔滨机场核心功能,推进齐齐哈尔、佳木斯、漠河等机场改扩建工程,积极建设通用机场。构建现代物流网络。加强物流通道、物流节点、县乡村三级骨干商贸物流网络建设和末端配送节点建设,构建运输、仓储、流通、配送全链条物流服务体系,打通农村公共物流最后一公里,实现全覆盖。加强既有物流园区和公路、铁路货运场站的功能调整、改造升级,鼓励发展仓储库房租赁和仓储业务代理,努力实现土地、线路、场站、配套服务等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推动物流企业专业化发展。建设跨境物流体系。畅通对俄欧陆路通道,贯通哈绥俄亚陆海联运通道,加快建设哈尔滨、黑河、绥芬河—东宁国家物流枢纽,争取建设哈尔滨中欧班列东部通道集结中心。依托绥芬河、黑河等重点边境口岸城市,开通国际包机航线,支持发展保税进口、企业对企业(B2B)出口等模式,推进跨境电商边境仓、海外仓和分拨中心建设,扩大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提高商品跨境流通效率。建设冷链物流骨干通道。抓住国家构建“四横四纵”冷链物流通道建设机遇,布局建设以哈绥为核心,松嫩平原优质农产品冷链区、三江平原优质农产品冷链区、中部林农生态农业及跨境特色农产品冷链区协调发展,哈抚、鹤牡、伊绥庆、哈黑、绥满五条骨干通道沿线布局冷链物流基地和集配中心,提升冷链物流基地承载能力。〔牵头单位:省发改委,配合单位: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邮政管理局、民航黑龙江监管局、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各市(地)政府(行署)〕
(四)延伸发展配套服务链,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向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促进石油石化、钢铁、矿产等企业发展配套服务链。积极拓展制造服务业链条。以提升制造创新能力为导向,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加快工业设计创新发展,支持制造业企业依托核心装备、整合优质产业资源,建设“硬件+软件+平台+服务”的集成系统,开展设计、安装、监测、维护、金融等服务,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系统集成服务。大力发展工程总承包服务。鼓励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提高资源整合能力,提供一体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开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支持电力装备、重型装备、海洋工程等制造业骨干企业,积极承接国际国内工程项目,大力发展建设—移交(BT)、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BOO)、交钥匙工程(EPC)等多种形式的工程总承包业务。优先发展柔性化服务。充分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制造业企业生产制造系统的智能化、柔性化改造,加快实现零件标准化、配件精细化、部件模块化和产品个性化重组,发展大批量个性化定制服务。不断提升咨询服务业层级。发挥地缘优势和俄语人才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面向俄罗斯和东北亚的商务信息、法律、咨询、翻译等服务业,打造全国对俄开放的综合信息服务基地。支持省内咨询机构与国内外着名咨询机构加强合作与交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咨询体系,不断增强影响力和竞争力,培育拥有全球视野、战略眼光的本省咨询服务力量。〔牵头单位:省工信厅,配合单位: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外办、省国资委、省通信管理局,各市(地)政府(行署)〕
(五)坚持全域全季发展定位,推动旅游康养高质量发展。依托大界江、大森林、大湿地、大湖泊、大草原、大冰雪、大农业等资源和四季分明气候优势,深度挖掘我省丰富旅游资源,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加速转换,打造宜居宜行宜游宜养全域旅游康养品牌。实施全域旅游产品战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优先发展冰雪旅游、生态旅游、户外运动三大全谱系旅游和春夏秋冬全季节旅游,加快太阳岛、北极村、镜泊湖、虎头、汤旺河、五大连池5A级景区和雪乡、威虎山、林海雪原等重点景区改造升级,推动旅游交通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推进生态自驾、休闲康养、产业文化、红色传承、美食品鉴等旅游产品、模式、业态创新,打造冰城、油城、鹤城、林城等特色城市风貌游,黑瞎子岛、北极村极地游,森林、草原、湿地、湖泊、界江、边境等精品线路,提高生态旅游首位度,打造国际冰雪旅游度假胜地、中国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中国自驾和户外运动旅游目的地。促进生态康养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加快推动养老与医疗、健康、农业、旅游等行业融合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避暑和森林康养、冷(温)泉疗养、北药医养、生态颐养等基地,促进康养企业连锁化、集团化发展,形成一批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显着的产业集群和集聚区。叫响龙江旅游品牌。充分挖掘释放“冰爽冬季”“凉爽夏季”核心优势,办好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办一次会、兴一座城,构建城市旅游品牌、产品品牌、节庆品牌、季节品牌、美食品牌、住宿品牌等系列子品牌,形成“北国好风光、美在黑龙江”的旅游品牌体系。以打造“避暑胜地·首选龙江”地产品牌为目标,打造形成全国避暑康养胜地。〔牵头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配合单位: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管局、省中医药管理局,各市(地)政府(行署)〕
(六)提升服务供给能力,推动养老托育服务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和托育相关产业,探索发展“一老一小”产品和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养老托育服务事业、产业协同发展。支持多元主体供给养老服务。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鼓励大中型养老机构集中托管、连锁经营,打造一体化平台,将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资源引入社区和家庭,促进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融合式一体化发展。坚持本地企业培育与大型养老企业集团引进并举,打造一批具备较强经济实力、管理能力养老产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产业链长、带动力强、品质优良的养老服务品牌,做强一批精细化、特色化发展的中小微养老服务企业。鼓励发展多样化托育服务。落实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建立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激发社会力量建设托育服务机构积极性,支持建设一批嵌入式、分布式、连锁化、专业化的托育服务设施,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等多样化普惠托育服务,构建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牵头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民政厅、省发改委,配合单位: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建厅、省国资委、省市场监管局,各市(地)政府(行署)〕
(七)创新产业发展活力,推动文化娱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速新兴技术与文化娱乐产业渗透、融合,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打造龙江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影响力和创造力。推动红色基因文化传承发展。牢牢把握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要求,深度挖掘龙江“四大精神”时代价值,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演艺、文创融合发展,宣讲好红色精神谱系丰富内涵,让红色资源活化为可听可看、可读可感的精神文化产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做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繁荣版画、刺绣、剪纸、皮影戏、鱼皮画等民族特色文化,发展特色边疆文化产业。发挥冰雪、音乐、异域风情等文化特色,提升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品质,建设龙江冰秀基地,打造哈尔滨国际音乐之都和冰雪文化之都。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运用数字技术开发转化文化文物资源,做强动漫游戏、数字文化、创意设计等新兴行业,建设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民俗馆,推动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表演、网络视频、数字艺术、数字动漫等产业形态发展。做强黑龙江(平房)动漫产业基地、牡丹江华创文化创意产业园、融创四季冰雪基地等园区和基地,建设有声读物基地、VR/AR小镇等一批文化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推动演艺产业创新发展。推进5G+4K/8K超高清在演艺产业应用,建设在线剧院、数字剧场。积极发展夜经济,支持大型演艺机构组建集演艺演出、场馆经营、体育赛事、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文化艺术经营综合体,鼓励歌舞娱乐场所连锁化、品牌化发展,丰富多屏连麦合唱、线上互动游戏、线上虚拟包厢等线上内容和服务,更好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美好生活新需求。〔牵头单位: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配合单位: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广电局、省体育局,各市(地)政府(行署)〕
六、启动实施十大重点行动,实现“追赶超越”
坚持把推动规划实施作为关键环节,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创新工作路径,推动产业振兴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宣传引导行动。深入学习领会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深刻理解实施产业振兴行动计划的重大意义,提高站位,凝聚共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以产业振兴引领经济振兴、以经济振兴推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信心和决心。在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振兴发展”研讨活动中,从思想禁锢和惯性思维破题,不断增强用改革创新的思维破解振兴发展中难题能力。充分发挥宣传主渠道作用,把新闻媒体镜头、笔尖聚焦到产业振兴上,深入解析、解读行动方案和系列保障政策,加大重点产业、重大项目、代表企业、典型事例宣传力度,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地各部门要围绕行动计划实施,建立领导责任体系、工作推进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督导问责体系,坚决扛起工作责任,在全省形成向经济建设中心聚焦发力、心无旁骛推进产业发展的磅礴动力。〔牵头单位:省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各有关部门,各市(地)政府(行署)〕
(二)招商引资行动。向引进外来战略投资者要发展,强化招商引资目标责任,落实招商引资政策,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紧扣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瞄准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成长性企业,建立省、市、县三级线索台账、投资机会清单和招商项目储备库,提高招商精准度和落地率。建立健全“权责一致”的高效决策机制,落实落细招商任务,调度责任到人,数据责任到人,做到工作细化、具体化。积极申办并参与国家级重大招商活动和展会,借助哈洽会、亚布力高峰论坛、绿博会、新材料博览会等展会和平台,强化央地合作,积极开展以商招商、专业招商、云端招商,引进更多头部企业和区域总部落户我省,深度拓展产业合作新领域。坚持服务围绕项目做、要素跟着项目走,主动对接国家产业导向和项目计划,积极构建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项目梯次建设新格局。〔牵头单位:省商务厅,责任单位:各有关部门,各市(地)政府(行署)〕
(三)产业集群培育行动。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推进央企和地方、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协同发展,加快发展上下游协同配套、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贯通的优势产业集群。实施企业振兴专项行动,着力解决民营经济偏弱问题,培育一批百亿级民营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实施企业升级工程,支持企业规模壮大,促进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发挥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作用,培育一批产业链“链主”“盟主”企业,带动链上、盟内企业增强供需协作,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快建设哈尔滨国家级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壮大通用航空、精密超精密装备、卫星制造、生物育种、生物发酵、新材料、人工智能、信息服务等产业集群,积极争创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推进产业集群内生产要素自主有序流动、科技创新成果共通共享、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打造良好产业生态,释放产业集群倍增效应。〔牵头单位:省工信厅,责任单位:各有关部门,各市(地)政府(行署)〕
(四)科技成果转化行动。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聚焦制约我省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形成问题清单,合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创新平台载体建设,鼓励创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争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实施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行动,深化高校产教融合、院企合作,建设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支持重点企业技术溢出,推动央地协同发展和国防工业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产业化应用,加快军工和民用科技资源双向开放共享、产业协同,增进与地方在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协作,不断提高民口配套率和本地配套率。健全科技成果汇集、评估评价、市场交易、金融支持、考核激励等机制,提升各类转移转化孵化平台功能,畅通科研成果本地转化快车道,加快科技成果高水平创造和高效率转化。鼓励建立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机构,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平台化、专业性服务。促进技术合同交易,支持技术转让和技术开发合同。〔牵头单位:省科技厅,责任单位:各有关部门,各市(地)政府(行署)〕
(五)园区提升行动。围绕发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按照特色突出、带动力强的原则,布局建设10个数字经济产业园、10个生物产业新基地。促进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提档升级,推动专业化园区建设,聚焦园区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前瞻性编制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支持园区完善电力、燃气、供水、通信、消防、治污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标准厂房、孵化器、仓储物流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升全区承载力。搭建技术、检验、销售、人才、金融、财务、法律等“一站式”园区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全产业链”专业化服务,鼓励有条件园区完善生活配套服务功能。推广“园区管委会+专业运营公司”模式,探索“投建管运”一体化体制,鼓励园区与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机制,发展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基地、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企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等,激发园区创新活力。〔牵头单位:省商务厅、省科技厅,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生态环境厅,各市(地)政府(行署)〕
(六)政策惠企行动。落实好国家及省级各项纾困惠企政策,确保各项纾困措施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制定省内新出台产业政策实施细则,明确支持范围、申报条件、受理部门、启动时间,确保政策兑现精准高效。健全政策落实工作责任机制,提升政策的执行力,建立政策效果评估制度,着力解决政策落地存在问题。按照“谁起草、谁解读”原则,充分利用媒体刊发、专家访谈、政策问答、评论文章等多种形式,加强政策宣传解读。专项清理整治政策落地“中梗阻”等现象,畅通政策到企“直通车”渠道。创新政策惠企模式,加强政策惠企名单储备和动态调整,实现“政策找企业、精准推送”,探索实施一批“免申即享”政策落地方式,最大程度减少企业制度性成本。〔牵头单位:省工信厅、省发改委,责任单位:各有关部门,各市(地)政府(行署)〕
(七)金融助振兴行动。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对重点产业引导带动作用,统筹产业基金支持方向,形成政府产业基金与商业性基金互补格局。发挥不同类型金融支持优势,整合多种金融工具和渠道,建立信息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充分发挥现有已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作用,吸引撬动社会资本形成融资支持链。充分利用东北振兴金融合作机制,积极组织参与活动,加强与国家级金融机构合作,建立常态化银企对接机制,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服务能力。深入实施“紫丁香”计划,不断充实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鼓励更多企业在主板、科创板、创业板上市,支持企业在新三板、哈尔滨股权交易中心等交易场所挂牌融资,打造哈尔滨新区全省金融服务区和上市公司总部基地。对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信托、私募债券等融资工具的企业,符合条件的提供政府性融资担保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双创、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债券。〔牵头单位: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发改委,责任单位:各有关部门,各市(地)政府(行署)〕
(八)人才保障行动。深入实施人才振兴计划,落实好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实施意见和龙江人才振兴“60条”政策措施,营造全方位培养、引进、留住人才,向选好用好各方面人才要发展,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围绕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统筹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引才机制,支持通过特设岗位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不受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坚持以“头雁”引领雁阵,以平台集聚人才,加快构建梯次结构布局合理的创新平台体系。建立健全人才收入分配政策和生活保障机制,推进便捷举措,提高服务水平,为产业领域高层次人才提供“全链条”“一站式”优质服务,切实解决其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困难。〔牵头单位:省委组织部,责任单位: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国资委、省工信厅,各市(地)政府(行署)〕
(九)要素支撑行动。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创新民营企业服务模式。将重点企业纳入天然气、电力、运输等大用户要素保障范围,支持企业使用双回路供电,鼓励企业使用清洁能源,支持产业园区配套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冷链物流设施。企业所需工业用地实行净地出让,其土地出让底价在国家规定标准范围内可根据土地估价结果和产业政策综合确定。建设高效现代物流体系及信息平台。〔牵头单位: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建厅、省水利厅,责任单位:各市(地)政府(行署)〕
(十)品牌培育建设行动。完善品牌培育发展机制,开展品牌创建行动,培育龙江知名品牌,推动我省优势品牌走向全国。鼓励企业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深化品牌设计、市场推广、品牌维护能力建设,提高品牌全生命周期管理运营能力。发挥创意设计对品牌提升的牵引作用,大力发展优质制造,强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流程质量控制,夯实品牌培育基础。制定农业品牌目录准入标准,挖掘品牌内涵、统一品牌标识、完善品牌标准,实行能进能出动态管理机制。实施工业领域“三品提升战略”,遴选工业质量标杆,培育工业企业标准“领跑者”,提升品牌知名度。积极推动商业领域龙江“老字号”创建活动,支持我省企业申报中华“老字号”。积极参加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不断加大龙江品牌宣传力度。支持企业加强品牌保护和维权,依法严厉打击品牌仿冒、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为优质品牌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牵头单位: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各市(地)政府(行署)〕
七、保障措施
把抓落实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将推动行动计划实施融入到“四个体系”建设中,坚持以思想上的“破冰”,推进发展上的“突破”,用龙江人的血性,推动产业振兴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强化省委、省政府对行动计划的领导和组织推动,成立省级产业振兴行动领导小组,建立“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产业振兴行动计划落实。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和产业联盟盟主制,构建“链长+盟主”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由省领导领衔担任链长、由领军企业家或领衔科学家担任盟主,省市县部门分级包联重点企业和项目,围绕产业链补短板强弱项,推动资源、要素、政策向产业链关键节点聚焦。各市(地)政府(行署)、省直有关部门对照成立工作专班,把行动计划作为推动产业振兴的导则,把产业振兴工作作为检验履职担当的标尺,主要负责同志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从全局高度谋划推动工作落实,分管负责同志履行抓落实直接责任,落实具体工作任务,细化工作目标和责任分工,建立工作台账,实行挂图作战。
(二)建立健全计划落实体系。以1个产业振兴行动计划为牵动,扎实推进数字、生物、冰雪、创意设计4个规划落实,培育壮大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做优做强6个传统优势产业、创新发展7个现代服务业,省直有关部门要紧密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和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中确定的任务,围绕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制定22个专项行动方案和“M”个配套计划,每个专项行动和配套计划要有一个配套方案、一个专班、一个省领导包联、一个牵头部门、一个目标、一个考核体系,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1+22+M”方案体系。各市(地)要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切入点,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时效性和延展性,制定出台产业振兴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形成上下衔接、层级衔接、功能互补、边界清晰的规划体系。
(三)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抢抓中央给予支持的重大发展机遇,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出台的系列政策措施,制定可操作的实施细则,明确各单位工作职责,确保企业可享受相关政策。行动计划作为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重要举措,各有关部门要围绕行动计划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及时将政策向企业和潜在投资者广泛宣传,汇集成册,实现“扫码即看”,确保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的上,向全社会展现省委、省政府振兴产业的决心和信心,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落实各项纾困惠企政策,做实做细包联服务企业工作,坚持“六必访”,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四)建立健全工作推进体系。建立清单管理制度,实行重点工作任务台账管理机制,将产业振兴任务逐条分解,明确具体措施、责任单位及完成时限,提升重点工作落实的全面性、时效性、精准性。建立工作调度机制,省产业振兴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季度开展一次督导调度,及时掌握情况和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开展业务指导,通报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交流推广经验做法,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走深走实。建立专项评估机制,根据产业振兴重点工作进展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适时通过实地调研、专家研讨、聘请第三方机构等方式,开展工作成效评估,将评估结果与目标任务进行对标对表,对潜在风险给予预警提示。
(五)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将生物经济、数字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纳入统计指标体系,科学设计传统优势产业统计归类,完善产业振兴统计指标体系。遵循实事求是、科学合理、重点突出、讲求实效、便于操作和考核的原则,细化重点产业以及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的年度工作考核评价指标,制定考评细则,建立日常考评与定期考核相结合工作机制,考核评价结果提供组织部门,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参考,使考核结果成为抓落实的刚性约束。
(六)建立健全督导问责体系。创新督查方式,采取定期督查、专项督查、“四不两直”随机抽查等形式,重点督查各地各部门推进产业发展、支持政策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情况,按季度开展序时分析,“晾晒”工作成绩。突出问题导向,找准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加快整改落实,对于经督导仍整改不到位的市县和部门及时约谈。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把监督检查、责任追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制度执行强大推动力。